2020-09-19 10:38:59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://ln.huatu.com/wenda/ 文章来源:光明网
盘锦华图为您提供最新的备考文章:2020辽宁全国联考面试热点:开在边疆的国家通用语言学校。更多招聘信息敬请关注盘锦华图招聘频道(http://panjin.huatu.com/)或关注盘锦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【PJHTJY】,盘锦华图咨询电话:0427-2883366。
如今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,几乎所有的家长,都想把孩子送进库尔班·尼亚孜开办的国家通用语言学校。17年前,当库尔班·尼亚孜挨家挨户劝说孩子们来读书的时候,他没想到,有朝一日能得到这么大的肯定。
乡亲们的肯定,来自新疆与内地越来越紧密的经贸文化联系,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用处。17年来,学校90%以上毕业生考上了新疆内初班,很多学生后来还上了内地高中班,考上大学。4年前,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穆萨·图尔贡,更是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。
语言通了,就像小溪汇入了大江大河,鸟儿飞入了森林,一切波平浪静,一切皆有可能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,消除了民族隔膜,拉近了族群距离,即便从互惠互利的生意来说,也实在是太便利了,更不要说民族融合、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了。
一方面,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、资源禀赋、文化礼仪,乃至生产生活中的诉求与意见、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观念等等,经由通用语言,得以顺畅表达、精准传递、沟通互动;另一方面,来自中央和内地的声音,也能够及时准确扩散到大国之疆的每一个角落。
以库尔班·尼亚孜办学而言,17年,发生变化的恐怕不仅仅是当地多了一些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青年人,也不仅仅是这其中很多人有机会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。根本的变化在于,这个学校就像一个火盆,而每一个从中走出去的学生,就是一个火种。聚是一团火,散作满天星。这些承继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青年,一旦接触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,必然会成为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的活跃因子,起到触媒的作用。
这样的媒变,一点儿都不奇怪。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接受,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认同。接受和认同的起点,就是语言。就像库尔班·尼亚孜本人一样,外部世界的大门一旦打开,各种文化就会在碰撞中交融,进而升华为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。
有一个有趣的例子。作家王蒙1964年“下放”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巴彦岱镇巴彦岱村,劳动之余,王蒙与维吾尔族群众打成一片,用了大概两年左右时间,王蒙学会了维吾尔语,不但能说,还会书写。
王蒙后来谈起这段经历时说,“各民族之间需要爱、理解和沟通相维系。换句话说,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‘混凝土’”。在王蒙的“混凝土”理论中,语言就是渗透一切的水。有了这样的水,或者用王蒙的话说,有了“另一个舌头”,也就有了另一个世界。
文相通,心相近。而文化的厚度,也正是在这样双向的渗透融汇、交流互动中,不断累积、丰富、充盈起来的。这是时代的要求,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。
有尊重,有交流,有包容,有欣赏。借助国家通用语言,不同民族之间,不同区域范围,当然会逐步形成认同,并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各个民族的人士,也会像石榴籽一样,紧紧抱在一起。
学者费孝通之前提出“各美其美、美人之美、美美与共、世界大同”,畅想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景。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,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(编辑:盘锦华图01)贴心微信客服
贴心QQ客服